首頁 新聞中心 「雙碳」目標下油氣行業發展前景的思考

「雙碳」目標下油氣行業發展前景的思考

2022年06月21日 来源 :

      自2020年9月我國鄭重宣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來,國家關於「雙碳」的戰略決策部署明顯提速,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文件已逐步出臺。實現「雙碳」目標將給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結構、社會觀念等帶來一場全方位的深刻變革,也將對油氣產業未來發展帶來重大影響。

一、「雙碳」目標給能源系統帶來的深刻變革

      全球已有接近150個國家做出了碳中和承諾,盡管當前各國凈零承諾離《巴黎協定》提出的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製在2攝氏度以內目標仍有一定差距,但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已經是不可逆轉的全球大趨勢。

      在全球邁向碳中和的背景下,傳統化石能源毫無疑問將遭受較大挑戰。從歐洲地區這個凈零排放「先行者」的實踐看,大力度減少煤炭消費、逐步減少油氣消費、加速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已經是正在發生的現實。根據《BP能源統計年鑒2021》,歐洲煤炭消費量已經從2010年的15.34艾焦耳下降至2020年的9.4艾焦耳,年均降幅為2.7%;石油消費量從2010年的1565.9萬桶/日下降至2020年的1322.1萬桶/日,年均降幅為0.3%;天然氣消費量從2010年的6229億立方米下降至2020年的5411億立方米,年均降幅為0.4%。而可再生能源過去10年年均增幅超過10%,在歐洲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已達20%左右,預計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區域電力結構中占比將超過80%。

      從我國的情況看,2021年出臺的《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206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然而,2020年我國化石能源消費占比仍超過80%(其中煤炭能源消費量占比56.8%,石油能源消費量占比18.9%,天然氣能源消費量占比8.4%)。從化石能源占比80%到非化石能源占比80%,可以預見在未來幾十年內,我國能源供應體系將發生結構性重塑,化石能源將逐步從主體能源向補充和備用能源轉變。

      當然,也要清醒認識到能源轉型是一個系統性復雜性工程,並非一蹴而就輕松實現的。從近期全球多地爆發的能源短缺危機看,新能源近中期內在能源安全保供上還難當大任,化石能源仍將發揮基礎支撐和兜底保障作用。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裏,我們必須要統籌協調好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堅持化石能源清潔化利用與非化石能源規模化利用「兩條腿」走路,逐步探索構建多元化發展格局,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基礎上實現穩妥有序安全降碳。

      從我國已經出臺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1+N」政策文件看,我國推進能源行業低碳轉型是比較積極穩健的。未來十年我國能源行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減煤,指煤炭減量,合理控製煤炭消費增長,有序淘汰煤電落後產能,重點用煤行業減煤限煤以及煤炭清潔利用等。二是穩油,指穩定石油生產和消費,保持在合理區間,逐步調整成品油消費規模。三是增氣,指提高天然氣供給,有序引導天然氣消費,優化利用結構,推動天然氣與多種能源融合發展,諸如建設天然氣調峰電站等。四是大力發展新能源,包括發展風電、光伏發電、光熱發電、生物質能、地熱能以及各類海洋能等。在「雙碳」目標的引領推動下,我國能源行業未來發展將逐步朝著能源供給清潔化、能源消費電氣化、能源利用高效化的方向邁進。

二、「雙碳」背景下油氣行業面臨的「危」與「機」

      在「雙碳」背景下,我國油氣行業面臨諸多挑戰。一是需求逐步減緩。預計石油需求在2030年前後達峰並逐步進入下降通道,天然氣需求在2035~2040年達峰後下降。二是煉油產能趨於過剩。預計到2025年,國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製在10億噸以內,嚴控新增煉油產能,向大型化基地化轉變,逐步淘汰中小型煉廠。三是碳減排壓力增大。國家能耗「雙控」特別是「兩高」項目管控等政策對中下遊煉化項目影響較大,部分耗能過大的新上化工項目審批可能會被暫緩,部分煉廠未達能效基準水平或將面臨關停整頓風險。四是電能替代競爭日益激烈,隨著電動汽車的普及,目前多個大城市的電動汽車滲透率超過20%,預計「十四五」末我國新能源汽車將占新車銷量的20%,電氣化加快推進將進一步蠶食油氣市場份額。

      然而,石油仍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血液」和「糧食」,石油天然氣仍將是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的主力能源,預計在未來20年內仍有發展空間。有機構預計,「十四五」末我國原油總消費量將達到7.8億噸,較2019年增長近9000萬噸,年均增速2%左右,「十五五」期間國內石油消費會逐步達峰。而天然氣作為低碳化石能源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勢頭。有機構預計,2040年國內天然氣消費量達到峰值約6500億立方米,預計到2050年、2060年仍有5000億立方米、4000億立方米的消費量。從2021年情況看,我國天然氣消費超3700億立方米,增速超12%(過去十年復合增長率7%)。當前國家把初級產品供給保障視作重要戰略性問題,要求加大國內資源勘查力度,推動國內油氣增儲上產。因此,國內油氣企業在推進油氣增儲上產上仍然大有可為。

三、油氣行業如何連接能源未來

      從中長期看,油氣行業在我國未來能源轉型中將扮演重要角色,貢獻重要價值。筆者認為至少可以體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油氣將發揮能源穩定供應的基石作用。預計到2060年,我國仍需要約2~3億噸石油消費。隨著石油在交通領域的逐步退出,其燃料屬性將逐步讓位於原料屬性。根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的預測,在可持續轉型情景下,石油消費將從目前的7億噸穩步回落至2.3億噸,而化工用油在相當長時期內將保持穩步增長態勢,其在石油消費的占比將增至2060年的63%左右。

      第二,燃氣發電在能源轉型中將發揮重要橋梁作用。歐盟已經將天然氣列為綠色能源,在未來建立以風光發電為主體的新能源電力體系中,天然氣發電將是很好的過渡性電源和調劑性電源,與具有間歇性特征的風光發電業務可產生較好的協同效應,隨著天然氣摻氫發電技術的逐步成熟,天然氣發電與氫能發電協同發展也有很大空間。2021年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已突破1億千瓦,「十三五」期間增速達到75%。目前國內燃氣發電最大的挑戰是成本問題,但總體上看全球天然氣資源供應是充足的,預計隨著我國國內天然氣供應總量逐步提升以及供應渠道的多元化,燃氣發電的經濟性、競爭性有望提升,將進一步夯實天然氣發電在未來能源轉型中的地位。

      第三,發展脫碳燃料經濟。在低碳經濟時代,除電氣化路徑之外,石油企業正在積極布局綠氫、綠氨、綠色甲醇、生物質燃料等脫碳燃料業務。例如,通過可再生能源電力製甲醇和氫氣被很多專家認為是通向零排放的重要路徑,根據相關機構預測,我國甲醇潛在市場需求可達近5億噸/年,市場規模超萬億元。而在脫碳燃料供能模式下,油氣企業已投入巨額資金建成的管道、加油/加氣站等基礎設施完全可以實現共享共用,避免了資產擱置和浪費的風險,有利於社會整體效益的最大化。

      第四,實現海上油氣開發與海上風電的有效協同。海上風電開發與海洋石油開發工程有相當大一部分技術是互通的,石油公司在海洋工程設計、建造、施工和維護等方面擁有的豐富經驗,可為海上風電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同時海上風電產業也可就近為海上油氣田生產供電,二者具有較強的協同效應。

      第五,發展CCUS技術。根據有關機構預測,2070年全球要實現凈零排放,CCUS技術對累積減排量的貢獻度約為15%;2100年要實現1.5攝氏度的溫升控製目標,全球CCUS需累積減排5500億至1萬億噸二氧化碳。我國在碳中和情景下,預計2060年CCUS捕集量可達約16億噸二氧化碳。國內石油企業在CCUS技術研究上已經有多年積累,目前部分石油企業已經開展50萬噸級和百萬噸級別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的實踐。特別是海底碳封存具有遠離陸上人群的優勢,海上枯竭油氣田可作為碳封存的選擇地。

      第六,資金上的支持。與電力企業總體較高的資產負債率相比,油氣企業現金流狀況總體較好。咨詢機構伯恩斯坦曾經做過預計,2060年我國實現碳中和大約需要投資6.5萬億美元,未來40年內我國石油企業在滿足油氣業務投資和資本分紅後,大約能夠拿出1.8萬億美元的資金來支持新能源業務發展。油氣企業完全可以和電力企業攜手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共同為我國邁向碳中和作出積極貢獻。

四、中國石油企業如何在「雙碳」背景下布局轉型

      國內油氣行業推進能源轉型應本著積極穩健的原則,統籌處理好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傳統業務與新興業務、轉型發展與能源安全等多方面的關系,助力我國能源體系實現安全平穩轉型。

      第一,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仍是重中之重。當前我國油氣消費占比仍偏小,且對外依存度持續攀升,保證國家油氣供給安全仍是石油企業的重要任務。從國內油氣資源開發潛力看,當前我國海洋油氣仍處於儲量增長高峰前期,未來開發潛力較大,同時要進一步加大陸上頁巖氣、煤層氣、致密油(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的規模化開發,實現從淺層到深層、從淺水到深水、從常規到非常規的跨越。在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基礎上,也要進一步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加強國際合作,合理進口油氣,全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第二,積極推進油氣結構調整是現實選擇。石油公司當下推進能源轉型最現實的路徑是積極發展天然氣產業。天然氣生產方面,要加大本土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持續提升天然氣產量,推動非常規天然氣發展,建設海上大氣區,全力增加天然氣供應。天然氣消費方面,要優化天然氣的合理利用,積極推動「減煤增氣」。從前期我們調研情況看,盡管供暖市場各類技術路線競爭日趨激烈,但天然氣清潔供暖在政策支持、資源供應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速改善,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應繼續做好北方和南方地區清潔供暖的大文章,加快推進天然氣在船舶、重卡等領域的利用。同時,還應重點關註天然氣與新能源的協同發展,積極探索建立天然氣發電與新能源電力協同互補的綜合能源供給體系,助力提升我國電力系統供應的穩定性。

      第三,加快推進油氣行業本身的減排降碳。油氣行業生產本身排放了一定規模的二氧化碳,通過用能清潔替代、技術設備升級等,逐步降低油氣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積極打造低碳甚至是零碳的油氣產業鏈,是國內石油公司必須要采取的低碳舉措。中國石油公司應對標國際同行先進水平,積極推進「綠色油田」「綠色工廠」「綠色煉廠」建設,通過火炬氣回收、綠電應用、CCUS等多種手段,穩步有序推進降碳減排,確保早日實現生產運營的凈零排放。

      第四,積極穩健發展新能源業務。石油公司是未來能源轉型的重要參與主體。油氣企業一方面要有危機感和憂患意識,另一方面也要堅定發展信心、保持戰略定力,在保障能源安全供給的前提下,主動順應低碳轉型大勢,加強對新能源領域的研究和投入,努力把新能源產業打造成新的業務增長點和支柱產業。

在發展新能源業務方面,筆者認為有三個方面值得關註:

      一是要註重能力建設。要抓緊成立專業機構和業務部門,加快構建有利於新能源發展的投資決策體系,引進和培養新能源業務領域的專業人才,建立發展新能源的人才隊伍,積極做好新能源資源的獲取工作。

      二是要突出差異化。要充分發揮好石油公司在資金、產業、技術、終端市場占有等方面的競爭優勢,找到與本企業現有業務和產業鏈相關的新能源方向,逐步探索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初期可考慮充分利用內部資源,積極開展分布式光伏等內部場景建設,努力打造典型示範項目和樣板工程,進一步凝聚轉型共識,增強系統內部推進低碳轉型的信心。

      三是要善於借力借勢。可考慮加強與電力公司、民營公司以及金融機構等相關方的合作,充分利用綠色金融、轉型金融等手段,積極探索參與碳市場交易、綠電、CCUS等領域新的合作模式,匯聚轉型發展合力。

 

                                                                                                                                                                                                                 中能傳媒研究院 林益楷

                                                                                                                                                                                                                        2022年5月